公立醫院一流效率的悲歌 中風病人等到生命終結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7/06 16:23

最後更新: 2017/07/06 23:06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公立醫院效率據說全球第一。而調查鄧桂思開漏藥事故的委員會說,鄧的乙肝病歷有彈出於電腦屏幕,亦有寫於診症記錄;開漏藥的真正原因?涉事的兩位聯合腎科醫生均說自己都「解釋唔到」。委員會於是代為分析:應該是工作太多,壓力太大,看症養成「機械性心態」。

簡單總結,因為要跑數,所以醫生的意識在診治,潛意識卻在想如何把病人打發走。這句總結,寫出來,我也覺得有點mean,但不幸是事實。

而我打算分享更多「事實」。

最近我媽媽因長期咳嗽及低燒,被屋邨醫生指示入急症室(ER)照肺。ER醫生看肺片有影,簽我媽媽上內科病房留醫。翌日,看完肺片的巡房醫生告訴我媽:冇事呀,冇嘢呀,你可以出院喇。當時我不在場,懵下懵下的病人聽說能出院,開心也來不及,無糾纏,但因為留醫整天沒吃過一粒藥,於是問可以開咳藥水嗎?醫生還答,既然你問到,就開隻靚嘅咳藥水畀你啦。

回家後,咳嗽低燒都不退,再看屋邨醫生,才第一次服用抗生素。我妹妹也是醫生,越看越覺不對勁,於是私下拜託其他醫生朋友幫忙再照肺,一照,不得了!怎麼肺片「花晒」?最令人擔心是照出一粒清晰卻邊緣岩巉的圓粒體。於是立刻把她送私院,再照,情況仍一致。

長話短說,頻撲幾回,最後,我們最擔心的事情touchwood沒有發生,那圓點應該不是腫瘤。平心而論,肺片陰影可以有很多可能性,就算醫生夠細心專業,也未必能立即準確判斷,但起碼要察覺肺片有影對不對?後來的私院醫生也相信,我媽是患嚴重肺炎了,「個肺先會花晒」,換言之,當日她急症入院時,確實正患肺炎,怎麼醫生不但不給藥,反予出院?老人家或長期病患者得肺炎,不及時服抗生素,是有機會惡化甚至死亡的。猶幸她有個醫生女兒,夠警覺兼有人脈幫忙緊張,若是斷六親伯伯婆婆,是否要等到倒下才確診?

另一件事更震撼。朋友的奶奶頭暈及肚瀉入急症室。分流站護士認為是腸胃炎,判斷為次緊急。這時,朋友奶奶已經要坐輪椅,等待期間,肚瀉不止,慢慢癱坐無力,口齒不清,更開始不由自主地前後搖晃。家人擔心是中風癥兆,走去問當值護士,護士就一句:「人人都係咁等。」等了兩個多小時後,朋友奶奶情況再惡化,在廁所暈倒了,這下終於召喚了醫生,安排了一次腦掃描,確診中風,其時診治中風的黃金三小時已過。醫生替朋友奶奶打了通血針,送到病房時,已半身動彈不得。

又過多三小時。醫護毫無動靜,病人一邊按肚喊痛,一邊乾等。朋友問護士,需要第二次腦掃描嗎?誰知護士神回一句令我朋友至今難忘的話,護士說:「急症室好多人斷手斷腳都等緊」。言下之意是這病人中風再等一下又如何?可惜病人等不了。

這事令我朋友很傷心,雖然她授權我說出故事,但細節我不交待了,總之,最後,這位早上還在開心教跳舞的活潑老奶奶,中午入急症室,傍晚過身,期間,家屬和病人還得經歷請求診病的糾纏,以及忍受冷言冷語。更揪心的是,第二天原是老奶奶的生辰,最後留下家人對著遺體說生日快樂,以及無數還未知情的朋友在FB上的祝福。

家屬事後追問醫院是否出了醫療事故,得到回覆後,再追問,目前正再等回覆。朋友奶奶過身至今已兩年,還未出死亡證。這單也是聯合醫院。

以上只是冰山一角,我聽過的故事還有很多,例如有朋友一次過斷了幾條韌帶,ER醫生依然診斷是「無事」;朋友跑到私院再看,醫生大吃一驚,馬上安排動手術。

重點是,我以上所說的幾個情況,全部在不同公立醫院發生。

能像鄧桂思案般,得到當局及輿論的高度關注,為數很少,更多事故因為家屬不想見報,沒有追究到底,其他情況就因為未至死人,家屬連投訴也免,把心力先聚焦治療再算─這是許多人的想法,包括我。

本人自小體弱多病,手術動過幾次,住院又不知幾次(試過一次開咪時發高燒,立即奔進醫院),公道點說,我遇到的公院醫護都不錯。但公院一年診症幾千萬人次,當中有幾多「事實」我未聽聞?幾多診症也像鄧桂思的腎科醫生般,疏忽了,但連怎麼發生疏忽,自己都不明所以?我不知道。但故事聽得多,告訴我兩件事:

第一:如財政許可,要確診病情,似乎還是到私家醫院比較安心。

第二:我相信醫者父母心,沒有醫生想醫壞病人,包括那兩位「解釋唔到」何以疏忽的腎科醫生。記者會上,傳媒追問可有處分?是白問了。讓我告訴你,就算會跟進,也不會有嚴重處分,回想一下委員會的結論,事故發生,歸因病人太多而醫生太少,若嚴懲兩位資深醫生停賽,從管理層的角度,醫療負荷豈非更嚴重,跑數壓力更急切,疏忽更容易發生?

從我這市民的角度,好多香港的醫療事故,用西醫式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,是無以根治的,因為問題出在系統,就是中醫所說的底子沒養好。明明公院醫護嚴重短缺;明明原本寄望發展私院為公院分擔,可部分醫院走著走著,卻變了富豪醫院,在這貧富懸殊冠絕全球已發展經濟體的小城市,試問平民百姓怎不仍以求診公家醫院為先?

回到文首那句:香港醫療效率全球第一,這是甚麼意思呢?根據評分標準,意思是,香港這系統保你夠長壽(不等於保你夠健康),也保人均醫療成本及其所佔本地GDP夠低,一句到尾,就是用少少錢,看多多症,成本效益無得頂。

這是當局求仁得仁的結果。去怪公院醫生,然後你會找到不止一打醫生跟你訴苦,說是醫管局訂的跑數指標線,如果你看症時間長了,病人數目少了,當局會欣賞你診症質素改善嗎?當局會思量,你這部門怎麼辦事不給力?或者,這是否反映你這部門的病人需求不及其他部門,那麼增撥資源時,是否應該爭取少一點?

諷刺地說,從醫療效率角度看,聯合的醫生、醫我老媽的內科病房醫生、目送我朋友奶奶上天國的急症醫護等,有那麼一刻,是服務「達標」。但這「效率一哥」的代價究竟是甚麼?每次醫療事故,會追究醫生,這是應該,但由醫管局委任的調查委員會甚麼時候也回過頭來,也問一下當局,當診症重量甚於重質過猶不及了,這是否也算公共醫療管理的「機械性心態」?

原文刊於黃潔慧Facebook,TOPick獲授權轉載。

標題經TOPick修改,原題為「關於公立醫院『機械性心態』,我想說的幾個故事」。

【延伸閱讀】鄧桂思醫療事故 揭聯院5不足

【延伸閱讀】鄧桂思急換肝醫療事故  調查指醫生冀盡快診治忽略風險

【延伸閱讀】醫療失誤非首次 緣何全城關注?